杭州市人民检察院 主办 网站无障碍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杭检先锋
杭检先锋
“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对白”——她的检察故事被《中国检察官》刊登
时间:2020-04-06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   阅读:

3月份出刊的《中国检察官》2020第2期(司法实务)刊登了杭州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史笑晓撰写的《初心不惑》。4月1日,“中国检察官”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这篇文章。

1999—2020,从浙江大学法学生到杭州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请跟随杭检君一起走进史笑晓的21载法律路。“每名检察人都有自己与检察的故事,情节不尽相同,情感却无比相似。”杭检君相信,从这篇3000余字的长文中,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初心。

“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对白”——她的检察故事被《中国检察官》刊登

初心不惑: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白

杭州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  史笑晓

时光总在穿花拂叶中悄然流走。似乎刚至而立,转瞬已然不惑。在日复一日的匆忙里,人生的惶惑感,常袭内心。何以在岁月的沧海中初心永驻、充盈无悔......总是在不断求索和自我拷问。蓦然回首,从年少懵懂到有志有识,人生途中,能与生命价值并联,且深植我心的,莫过于法律二字。

法门穿行

领略正义的图景

法学作为曾与神学相比肩的学问,总是扑散着几丝神秘与魅惑。1999年9月9日,紫薇花开的时节,作为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后的第一批新生,我远行杭州至法学院求学。“欢迎你,未来的法官、检察官!”田家炳书院前鲜红横幅的标语,赫然似在眼前。它仿若一道星光,遥远却无比闪亮,于无声息点燃了彼时少年的梦。求是园的七年,我与法结缘,潜沉于冷峻刻板的法律概念间,找寻微言大义;也正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站在法律之门前,感知了正义世界的轮廓片断。

“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对白”——她的检察故事被《中国检察官》刊登

2007年杭州市江干区检察院公诉一线办案

怀揣着对检察事业朴素的热爱,2006年7月,我考入江干区检察院,开启了那段至今仍不时回望的公诉时光。纷至沓来的案件、事实与证据的错位、罪与非罪的抉择、此罪与彼罪的斟酌......远观的法律真切地走到眼前。在案积如山的焦灼间,在定性处断的神伤中,走出象牙塔的我,淹没在知识和本领的恐慌里。也顿时领悟: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白。

青春是纯粹的,也是无畏的。扎根江干公诉的实践熔炉,我虚心地学习,似海绵般吸收着未知的一切。对于公诉人而言,案件是行走的法律,更是公诉拼图的每个光点;办案似剥茧抽丝,经山重水复。承办的139件269人基层鲜活的案件中,我管窥了法世界的斑斓。

在这里,我领略了法的刚性。“零口供”的王某盗窃案中,其被抓捕后一直绝食对抗,移送审查起诉时靠注射流质维系生命。庭审时,已骨瘦如柴的王某,一口咬定监控录像中绝非他本人,旁听席亦传来质疑之声。虽缺乏其他直接证据,但经起诉阶段仔细审查并补实旁证,法院最终作有罪判决。法的刚正,此中尽显。

在这里,我看到了法的柔情。在杭求学的外地大学生张某,因家境贫寒急需用钱而临时起意窃人财物,综合考量犯罪缘由、具体情节、悔罪态度,我提请院检委会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决定。重获自由的张某和远道赶来的哥哥在看守所外相拥而泣的那刻,尤为令人触动:法重稳定,情别万端;案中有法,亦蕴深情。在这里,我体悟了法的精严。

2007年,我承办了一个夺取行进中自行车后座幼儿之贴身手镯的案件,案子虽小,分歧很大。秘密取下手镯,是否定盗窃;幼儿无处分财物能力和反抗意识,能否定抢夺?对幼儿实施的轻微暴力也是令其无法反抗的暴力,抑或定抢劫?办案中纠结环绕,我条分缕析,形成内心确信,最终以抢夺罪提起公诉,得到了法院判决认可,被告人也当庭对我三鞠躬。在案多人少、流水线般的公诉日常,必须谨记刑法鼻祖贝卡利亚的箴言“用几何学的精确度来解释法律的问题”,司法当以精密求公正。

案的背后,是人的支撑。公诉岁月,难忘兢兢业业30年如一日、认真程度无与伦比、时时敲警办案质量的老科长,难忘下班后默默批案并详书审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杭检先锋

“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对白”——她的检察故事被《中国检察官》刊登

时间:2020-04-06  作者:  新闻来源:  

3月份出刊的《中国检察官》2020第2期(司法实务)刊登了杭州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史笑晓撰写的《初心不惑》。4月1日,“中国检察官”微信公众号推送了这篇文章。

1999—2020,从浙江大学法学生到杭州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请跟随杭检君一起走进史笑晓的21载法律路。“每名检察人都有自己与检察的故事,情节不尽相同,情感却无比相似。”杭检君相信,从这篇3000余字的长文中,每一个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初心。

“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对白”——她的检察故事被《中国检察官》刊登

初心不惑: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白

杭州市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  史笑晓

时光总在穿花拂叶中悄然流走。似乎刚至而立,转瞬已然不惑。在日复一日的匆忙里,人生的惶惑感,常袭内心。何以在岁月的沧海中初心永驻、充盈无悔......总是在不断求索和自我拷问。蓦然回首,从年少懵懂到有志有识,人生途中,能与生命价值并联,且深植我心的,莫过于法律二字。

法门穿行

领略正义的图景

法学作为曾与神学相比肩的学问,总是扑散着几丝神秘与魅惑。1999年9月9日,紫薇花开的时节,作为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后的第一批新生,我远行杭州至法学院求学。“欢迎你,未来的法官、检察官!”田家炳书院前鲜红横幅的标语,赫然似在眼前。它仿若一道星光,遥远却无比闪亮,于无声息点燃了彼时少年的梦。求是园的七年,我与法结缘,潜沉于冷峻刻板的法律概念间,找寻微言大义;也正是在这里,我第一次站在法律之门前,感知了正义世界的轮廓片断。

“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对白”——她的检察故事被《中国检察官》刊登

2007年杭州市江干区检察院公诉一线办案

怀揣着对检察事业朴素的热爱,2006年7月,我考入江干区检察院,开启了那段至今仍不时回望的公诉时光。纷至沓来的案件、事实与证据的错位、罪与非罪的抉择、此罪与彼罪的斟酌......远观的法律真切地走到眼前。在案积如山的焦灼间,在定性处断的神伤中,走出象牙塔的我,淹没在知识和本领的恐慌里。也顿时领悟: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法治终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白。

青春是纯粹的,也是无畏的。扎根江干公诉的实践熔炉,我虚心地学习,似海绵般吸收着未知的一切。对于公诉人而言,案件是行走的法律,更是公诉拼图的每个光点;办案似剥茧抽丝,经山重水复。承办的139件269人基层鲜活的案件中,我管窥了法世界的斑斓。

在这里,我领略了法的刚性。“零口供”的王某盗窃案中,其被抓捕后一直绝食对抗,移送审查起诉时靠注射流质维系生命。庭审时,已骨瘦如柴的王某,一口咬定监控录像中绝非他本人,旁听席亦传来质疑之声。虽缺乏其他直接证据,但经起诉阶段仔细审查并补实旁证,法院最终作有罪判决。法的刚正,此中尽显。

在这里,我看到了法的柔情。在杭求学的外地大学生张某,因家境贫寒急需用钱而临时起意窃人财物,综合考量犯罪缘由、具体情节、悔罪态度,我提请院检委会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决定。重获自由的张某和远道赶来的哥哥在看守所外相拥而泣的那刻,尤为令人触动:法重稳定,情别万端;案中有法,亦蕴深情。在这里,我体悟了法的精严。

2007年,我承办了一个夺取行进中自行车后座幼儿之贴身手镯的案件,案子虽小,分歧很大。秘密取下手镯,是否定盗窃;幼儿无处分财物能力和反抗意识,能否定抢夺?对幼儿实施的轻微暴力也是令其无法反抗的暴力,抑或定抢劫?办案中纠结环绕,我条分缕析,形成内心确信,最终以抢夺罪提起公诉,得到了法院判决认可,被告人也当庭对我三鞠躬。在案多人少、流水线般的公诉日常,必须谨记刑法鼻祖贝卡利亚的箴言“用几何学的精确度来解释法律的问题”,司法当以精密求公正。

案的背后,是人的支撑。公诉岁月,难忘兢兢业业30年如一日、认真程度无与伦比、时时敲警办案质量的老科长,难忘下班后默默批案并详书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