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人民检察院 主办 网站无障碍
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杭检先锋
杭检先锋
庞赛:我与绿水青山的不解之缘
时间:2023-06-09  作者:  新闻来源: 【字号: | | 】   阅读:

一袭“检察蓝”,是矢志如初的法治信念,是公平正义的信仰航标;一颗赤子心,以怀抱星辰大海的热忱,去诠释果敢无畏的检察担当。风雨兼程中守护公正,草蛇灰线里探究真相,倾心写人生,岁月吐芳华。为展示杭检风采,讲述杭检故事,特推出“钱塘检事”专栏,选登优秀工作札记,分享检路历程。


从懵懂到理解,从初识到守护……今天推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一级检察官助理庞赛的《我与绿水青山的不解之缘》,细数那些与自然生态相伴相守的时光。


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一级检察官助理 庞赛


我与绿水青山的不解之缘


少年时期,如果有人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一定脱口而出:“不搞林业,不当警察”。我的爸爸是一名森林警察,记忆中的森林警察大概就是“一身黄土一身泥,清明冬至不回家,不是在放生的路上,就是在打火的山上。”既不帅气也不多金,没有对象感更没有成就感。我也曾抱怨,“为什么你总在出差?”得到的回答是:“大概还有无数的山路我们没有走过。”


没想到,多年以后,不论曾经意志如何坚定,始终没有绕开与“绿水青山”的缘分……


初识,缘分与生俱来


小时候,假期没人管,爸爸总会美其名曰的带我去“爬山”,最后不是爬到病害现场、就是爬到采伐的山上,即便内心万般拒绝,也不妨碍从那时起我就认识了杉树、松树、山核桃,白蛾、线虫、干腐病……



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坚定的选了新闻专业,心想着这可离他那行十万八千里远了吧。没想到作为记者,我又再次走进了他们的工作。当扛着相机,和他们一起穿过荆棘、爬上险坡,亲身感受隔壁的山火飘来扑面的灰烬;和他们一起扒开草丛,测量伐桩,亲眼目睹天地之间,只剩一桩年轮;和他们一起打开笼子,亲手放生受困的精灵,感受他们冲向自然的力量,我的心底总有触动。眼前的这片山林可以孕育无数生命,也可以因一人一念重归尘土。林业工作者虽无丰功伟绩可言,却是为了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绿水青山,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职业多了一份理解与尊重。


相知,画外人成画中人


大学毕业后,阴差阳错的进入了林水部门,和山水的缘分又进了一层。还记得第一次下乡,是去临安看山核桃现场,车才进村口,早已等着的村民就都围了上来。


“专家快帮我看看,这是咋回事,我家山上的果子咋都掉了。”

“这是干腐病,就算成熟不掉,很多果也会是黑子空子,你看看这树干上都渗黑水了。”

“那咋治啊?”

“少用肥药,林下套种,改良土壤。”

“那咋行,不用药不用肥,明年更加结不上果,我们全家靠着这点收成吃饭哪。”


至今依然无法忘记那位手捧掉果老农的眼神:焦急、悔恨、无奈又心酸……


上个世纪80年代,临安原生山核桃林面积只有19万亩,而现在的面积可达60万亩以上,因为山核桃经济效益好,大量的农民改树种核桃,梯田和旱田也都种上了山核桃,规模过度扩张,用药用肥越来越多,土壤酸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干腐病的蔓延。


富民增收是每个林技人的最终目标,但接触的越多就越让我明白,对于靠山吃山的老百姓来说,大山是生活的来源,但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道路上,还需每一个受益者心存敬畏,常怀谦卑,面对整个生态结构的变化,没有一个专家能做到药到病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需要更多的力量走进画中,共同守护。


相守,多一份责任在肩头


2017年,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经修法正式确立,从此在守护青山绿水的道路上,新增了一支国家队,何其有幸,在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成为了其中一员。虽然角色发生转换,但每每办到相关的案件,过往的经历总能涌上心头。


去年,我负责全市“守护生态公益林”公益诉讼专项,我们发现对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行为,虽严厉打击,但总是屡禁不止。一方面由于基层的职能部门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要发现问题只能靠人工的巡查或等待上级部门下发的一年一次卫星遥感图斑,等发现问题时,破坏早已达到了一定程度。而另一方面当事人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中迷失方向。如在西湖区破坏生态公益林系列案中,大多是当地茶农为了扩大龙井茶的种植园地、改善光照,提升经济效益,采用环剥树皮的方式破坏周边生态公益林,涉及时间长,点位多,手段隐蔽,监管难度大。随着案件的推进,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对于基层林业工作者,还有太多的路没有走。面对一个又一个当事人,我又看到了太多那个手捧山核桃老农同样眼神……



公益诉讼办理的是一个案件,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案件。如何通过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最大程度将案件办理、生态修复、社会治理紧密结合,才是每一案的价值所在。


为深化专项推进成效,我加入了数字化专班,积极与相关行政机关对接,开展“山水林田”一体化防治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开发。通过归集生态公益林红线、林业小班、永久基本农田、粮食功能产区等图斑数据,自主研发的卫星遥感地物识别技术,构建涉林、涉田、涉水多样化的监督模型,实现线索发现、移送智能化,破解行政机关基层力量不足难题,最大程度提升履职监督质效。此外,积极与林、田、河湖长等工作机构及成员单位建立协作机制,落地该场景常态化运转,共同推进类案问题的有效整改。该场景上线以来共移送案件线索926条,推动近200亩生态公益林、2万亩耕地整治优化。


杭州八山半水分半田,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是祖辈延续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肆意的索取已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如何转变观念,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监督者,这也是我们每个公益诉讼检察人的责任。


都说一个案件就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我们探索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责任承担方式,在“原地修复”的基础上开展“碳汇补偿”“劳役代偿”等多种补偿模式探索,让“破坏者”成为“守业人”。在办案基础上,扩大涟漪效应,通过公开庭审、创建公益诉讼创新实践基地、招募公益诉讼志愿者,推动公益诉讼进校进企,让更多的民众知晓违法的边界,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主动平衡好经济发现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与绿水青山的缘分与生俱来,与绿水青山相守的缘分何其珍贵,新时代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还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我将始终不忘为民初心,不负肩上之责,继续努力前行。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杭检先锋

庞赛:我与绿水青山的不解之缘

时间:2023-06-09  作者:  新闻来源:  

一袭“检察蓝”,是矢志如初的法治信念,是公平正义的信仰航标;一颗赤子心,以怀抱星辰大海的热忱,去诠释果敢无畏的检察担当。风雨兼程中守护公正,草蛇灰线里探究真相,倾心写人生,岁月吐芳华。为展示杭检风采,讲述杭检故事,特推出“钱塘检事”专栏,选登优秀工作札记,分享检路历程。


从懵懂到理解,从初识到守护……今天推送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一级检察官助理庞赛的《我与绿水青山的不解之缘》,细数那些与自然生态相伴相守的时光。


杭州市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一级检察官助理 庞赛


我与绿水青山的不解之缘


少年时期,如果有人问我,以后想做什么?我一定脱口而出:“不搞林业,不当警察”。我的爸爸是一名森林警察,记忆中的森林警察大概就是“一身黄土一身泥,清明冬至不回家,不是在放生的路上,就是在打火的山上。”既不帅气也不多金,没有对象感更没有成就感。我也曾抱怨,“为什么你总在出差?”得到的回答是:“大概还有无数的山路我们没有走过。”


没想到,多年以后,不论曾经意志如何坚定,始终没有绕开与“绿水青山”的缘分……


初识,缘分与生俱来


小时候,假期没人管,爸爸总会美其名曰的带我去“爬山”,最后不是爬到病害现场、就是爬到采伐的山上,即便内心万般拒绝,也不妨碍从那时起我就认识了杉树、松树、山核桃,白蛾、线虫、干腐病……



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我坚定的选了新闻专业,心想着这可离他那行十万八千里远了吧。没想到作为记者,我又再次走进了他们的工作。当扛着相机,和他们一起穿过荆棘、爬上险坡,亲身感受隔壁的山火飘来扑面的灰烬;和他们一起扒开草丛,测量伐桩,亲眼目睹天地之间,只剩一桩年轮;和他们一起打开笼子,亲手放生受困的精灵,感受他们冲向自然的力量,我的心底总有触动。眼前的这片山林可以孕育无数生命,也可以因一人一念重归尘土。林业工作者虽无丰功伟绩可言,却是为了给一代又一代人留下绿水青山,从那时起我对父亲的职业多了一份理解与尊重。


相知,画外人成画中人


大学毕业后,阴差阳错的进入了林水部门,和山水的缘分又进了一层。还记得第一次下乡,是去临安看山核桃现场,车才进村口,早已等着的村民就都围了上来。


“专家快帮我看看,这是咋回事,我家山上的果子咋都掉了。”

“这是干腐病,就算成熟不掉,很多果也会是黑子空子,你看看这树干上都渗黑水了。”

“那咋治啊?”

“少用肥药,林下套种,改良土壤。”

“那咋行,不用药不用肥,明年更加结不上果,我们全家靠着这点收成吃饭哪。”


至今依然无法忘记那位手捧掉果老农的眼神:焦急、悔恨、无奈又心酸……


上个世纪80年代,临安原生山核桃林面积只有19万亩,而现在的面积可达60万亩以上,因为山核桃经济效益好,大量的农民改树种核桃,梯田和旱田也都种上了山核桃,规模过度扩张,用药用肥越来越多,土壤酸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干腐病的蔓延。


富民增收是每个林技人的最终目标,但接触的越多就越让我明白,对于靠山吃山的老百姓来说,大山是生活的来源,但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道路上,还需每一个受益者心存敬畏,常怀谦卑,面对整个生态结构的变化,没有一个专家能做到药到病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需要更多的力量走进画中,共同守护。


相守,多一份责任在肩头


2017年,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经修法正式确立,从此在守护青山绿水的道路上,新增了一支国家队,何其有幸,在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我成为了其中一员。虽然角色发生转换,但每每办到相关的案件,过往的经历总能涌上心头。


去年,我负责全市“守护生态公益林”公益诉讼专项,我们发现对破坏生态公益林的违法行为,虽严厉打击,但总是屡禁不止。一方面由于基层的职能部门缺少有效的监管手段,要发现问题只能靠人工的巡查或等待上级部门下发的一年一次卫星遥感图斑,等发现问题时,破坏早已达到了一定程度。而另一方面当事人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中迷失方向。如在西湖区破坏生态公益林系列案中,大多是当地茶农为了扩大龙井茶的种植园地、改善光照,提升经济效益,采用环剥树皮的方式破坏周边生态公益林,涉及时间长,点位多,手段隐蔽,监管难度大。随着案件的推进,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对于基层林业工作者,还有太多的路没有走。面对一个又一个当事人,我又看到了太多那个手捧山核桃老农同样眼神……



公益诉讼办理的是一个案件,但又不仅仅是一个案件。如何通过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最大程度将案件办理、生态修复、社会治理紧密结合,才是每一案的价值所在。


为深化专项推进成效,我加入了数字化专班,积极与相关行政机关对接,开展“山水林田”一体化防治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开发。通过归集生态公益林红线、林业小班、永久基本农田、粮食功能产区等图斑数据,自主研发的卫星遥感地物识别技术,构建涉林、涉田、涉水多样化的监督模型,实现线索发现、移送智能化,破解行政机关基层力量不足难题,最大程度提升履职监督质效。此外,积极与林、田、河湖长等工作机构及成员单位建立协作机制,落地该场景常态化运转,共同推进类案问题的有效整改。该场景上线以来共移送案件线索926条,推动近200亩生态公益林、2万亩耕地整治优化。


杭州八山半水分半田,上山打猎、下河捕鱼是祖辈延续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肆意的索取已让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如何转变观念,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环境受益者、更是建设者和监督者,这也是我们每个公益诉讼检察人的责任。


都说一个案件就是一堂生动的法治课。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我们探索最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责任承担方式,在“原地修复”的基础上开展“碳汇补偿”“劳役代偿”等多种补偿模式探索,让“破坏者”成为“守业人”。在办案基础上,扩大涟漪效应,通过公开庭审、创建公益诉讼创新实践基地、招募公益诉讼志愿者,推动公益诉讼进校进企,让更多的民众知晓违法的边界,认识生态环境的价值,主动平衡好经济发现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



与绿水青山的缘分与生俱来,与绿水青山相守的缘分何其珍贵,新时代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还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我将始终不忘为民初心,不负肩上之责,继续努力前行。